今天是:

 

陕西:山沟里的“明星村”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日16时19分  
 

“郝家桥村的红色旅游发展路子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高西沟村的绿色发展之路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村和赵家峁村村情相似,这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在几辆行驶在榆蓝高速公路的大巴车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基层农村干部热情高涨地聊着天。他们虽各自说着家乡方言,但谈起乡村振兴工作时,都激情澎湃。

近日,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能力建设研讨活动在榆林举行。这是继今年3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选认定103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后,首次举办的全国性交流研讨活动。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路上,榆林如何前行?陕西如何前行?记者跟随观摩团,走进榆林3个极具代表性的“明星村”寻找答案。

“郝”字号品牌不断“上新”

说起最近几个月的工作,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用“幸福的忙碌”来形容。

“10月底前,村里的新商业街就能建好,能极大提升我村旅游接待能力。”当观摩团走进绥德县郝家桥村时,刘振喜热情地同大家分享,“我们紧扣精准增收,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教育新高地。”

不久前,陕西省首家“5D+VR+党课”数字体验馆在此落地,为村里开拓了红色教育新场景,已吸引了2600多人次参观。体验馆里,沉浸式观看绥德文化影片让观摩团成员大呼过瘾。

2021年以来,郝家桥村制定“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融合+农林产业”的发展思路,全面运营推广“郝”字号系列品牌。村里成立了“乡村振兴教学基地”“中国式现代乡村工作站”,还建成了全省第一所乡村振兴学院。今年以来,村里共接待游客13.8万人次,其中干教培训人员6.1万人次,教育培训已成郝家桥一张亮丽的名片。

此外,郝家桥村还引进了榆林旅投等从事农业、旅游行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今年以来,帮助群众增收830余万元。

“看到郝家桥村的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次第开花’,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我感触很深。”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宝丰县是著名的“魔术之乡”,以魔术文化产业致富。此次参观郝家桥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他既有共鸣,又深受启发。

“回去之后,我们一定传承好革命传统,把我们大黄村建成像郝家桥这样的乡村振兴楷模!”马豹子说。

从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再到努力建设“乡村振兴楷模”,郝家桥村这个“红色村庄”,有着老一辈共产党人求真务实、重视调研的故事,也有着新一代共产党人带领村民向着美好生活“奔跑”的奋斗故事。

昔日楷模,今又楷模。“郝家桥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特色优势,深挖‘农村楷模’等内容,为陕北革命老区村庄发展作出良好的示范引领。”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慧东表示,郝家桥村以红色文化为突破口,有机整合自身软件、硬件资源要素,发展特色产业,对推进乡村振兴极具参考意义。

“近年来,陕西在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如榆林的‘155’干部培训体系就极具特色,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张慧东表示,2021年以来,全国各地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涌现出了一批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发展,工作中走在前、作表率,可学可鉴的典型示范村。此次活动放在榆林,为各地干部提供了一个互学互鉴的优质平台。

生态村将绿色资源变成“金”

“墙上的照片展示了高西沟人70多年艰苦奋斗的生态治理历程。高祖玉、常秀英、高锦廉……一个个模范人物是高西沟村的先进典型,凝结成独一无二的‘高西沟精神’。”在高西沟村水土保持生态基地展览馆里,讲解员讲得动情,观摩团成员听得认真。

“位于黄土高原的高西沟村,林草覆盖率竟达到了70%。” 看完展览,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寇清新感叹,“我们要把高西沟生态模式也‘种’到我们村。”

如今山清水秀的高西沟村,曾是一个仅有4平方公里的“深沟村”。

“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周边的21条沟就像“绳索”一样,将高西沟村深深地“按”在黄土高原的沟里。

为了改变这一面貌,高西沟人提出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三三制”发展模式,全面治理坡、沟、坬,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了将生态资源转变成生态“红利”,高西沟人还创新“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的“三二一”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路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站在高西沟村龙头山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覆盖着巨大的白色防雹网,蔚为壮观。当年的穷山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生态村,被誉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如今的高西沟还有了“红彤彤”的产业,目前,高西沟村1000亩苹果树总产值可达560万元。截至2022年底,高西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11元,同比增长8.8%,村集体收入达到32万元。

“有了种苹果和种小米的行当,我现在年收入超过20万元。”高西沟村村民高治前高兴地说。

即将进入苹果采摘期,前来预订的客商“踏破门槛”。一连几天,高治前天不亮就到地里,一直干到天黑。“现在趁着还没摘果,我逮空把果树上的杂枝剪一剪。”高治前说,如今的生活,辛苦但甜蜜。

“三变”改革让贫困村展新貌

在赵家峁村改革展览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张10年前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征求群众入股意见签字表吸引了观摩团成员的目光。表上的19个红手印格外醒目,无声地诉说着赵家峁村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不易。

“10年前,我们率先尝试‘股份制’发展产业,村干部敢想敢做,村民齐心协力,大家纷纷在入股意见签字表上按下红手印。”赵家峁村第一书记王奋堂说。

多年来,赵家峁村持续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逐步打破了传统农业模式制约。该村以红雨农业公司和新成立的金润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相继建成设施果蔬大棚、集中养殖区等设施,使村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壮大。

“赵家峁村转变了生产方式、盘活了乡村旅游资源,为我们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启发。”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忠说。

高空索道、玻璃桥、游乐场……如今,旅游业成为赵家峁村新的支柱产业。以村里的9D玻璃桥项目为例,开业初期,玻璃桥游览最高峰时每天游客超过1万人次,让沉寂已久的小山村热闹非凡。

“赵家峁村通过‘三变’改革,将分散的资源重新整合,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这种区别于以前每家每户分散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乡村发展的希望。”张慧东说,“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如今,陕西省、市、县三级共认定以脱贫攻坚楷模郝家桥村、“小木耳大产业”金米村、关中民俗第一村袁家村等为代表的村级实践交流基地371个。其中,省级认定的29个村级实践交流基地中,有5个被全国扶贫宣教中心认定为全国实践交流基地。

为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截至去年,陕西聚焦9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实施200个重大项目;全省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到219.4万人,创历史新高;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万家,带动19.89万户脱贫户,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我省‘建’‘用’‘管’并重,充分发挥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干部培训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陕西省乡村振兴局总规划师张秋侠说。

汉中市徐家坪社区,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致力农文交旅融合发展,打造组团式的“乡村振兴先行样板”,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

咸阳市袁家村2022年游客量达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

宝鸡市宝丰村大力发展农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72万元,全村固定资产达到6000万元以上;

……

如今,三秦大地上,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凭借自身特色华丽“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