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劳务扶贫到村 就业精准到人 ——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贫困村全覆盖的实践探索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8日15时46分  
 

  一、改革背景

  旬阳县46万人口中,农村劳动力23万人、富余劳动力11.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7850人。全县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着力解决劳务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就业不稳定、流动频率高、服务管理难等突出问题,探索创新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化运作模式,按实名制将政策咨询、用工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依法维权等服务落实到村、精准到人,初步探索出一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册登记—技能培训—稳定就业—积累创业—返乡发展”的持续稳定脱贫之路,为乡村振兴做好人才准备。

  2018年11月,安康市劳务扶贫现场观摩会在旬阳县召开。全县已组建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277家,实现了169个贫困村全覆盖,与县内外1358家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劳务扶贫合作框架协议书》969份,征集用工岗位4.5万个,实现有组织派遣贫困劳动力1.8万人,年人均增收3.5万元以上。旬阳县通过有组织的劳务扶贫,做到“公司组建一村不少、信息对接一个不漏、创业就业一人不弃”,人口红利正从体力型劳动力向技术型劳动力转变,劳务产业正从对外输出大县向返乡创业强县转变。

  二、主要做法

  (一)全县覆盖,公司组建一村不少。一是架构一体化。由村“两委”牵头依法注册登记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公司负责人,选聘外出务工创业能人担任公司副经理,村内办事公道贤人担任公司监事,村内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年轻人担任公司工作人员,村民小组长兼任公司联络员,在公司对内架构中按不少于3人配置成员,在公司对外经营中全县共选配831名公司成员以劳务“经纪人”身份出现。同时,每个公司由县上统一聘任一名签约律师负责法律维权服务,每个公司由县级四大班子领导和部门科级领导负责包联,公司每个劳动力均有镇村干部负责包帮。二是管理规范化。公司围绕“有营业执照、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公司标牌、有管理制度、有工作人员”的“六有”标准,实行“建成一个贫困劳动力数据库、签订一份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开具一份劳务输出派遣单、出具一份培训委托书、签订一份劳务合同、接收一份就业回执单、建立一份贫困劳动力就业台账、组建一个微信群”的“八个一”运转模式。三是运营实体化。充分发挥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中介服务作用,依法为全村所有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服务,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职业介绍等业务,帮助贫困劳动力落实政策性扶持,兑付人社部门补贴。比如,仙河镇竹园河村贫困户潘某某因没有技术找不到稳定工作,主要依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今年2月通过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现场宣传,参加了免费的修脚技能培训班,经过半个多月时间学习掌握了修脚技能,并订单输送至旬阳县城“郑远元修脚城”上班,当月收入3000多元。在保持公益扶贫性质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经营管理,依法依规取得经营收益,助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全体登记,信息对接一个不漏。一是摸清劳动力“家底”,分类统筹供给侧资源。结合“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将所有劳动力纳入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服务管理范围,全面摸清家庭人口、就业愿望、培训目的、就业情况、技能状况等“家底”,分别建立实名制的数据库。按务工时长分:长期务工型劳动力6.8万余人、季节(临时)型劳动力4.4万人;按务工区域分:输出型劳动力7.6万人、就地就业型劳动力3.6万人;按技能水平分:技能型(有劳有智)劳动力6.7万人、缺技型(有劳缺智、弱劳缺智)劳动力4.5万人。二是摸清用工单位需求,及时掌握需求侧动态。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依托县镇劳务服务机构,全面掌握县内外企业对各类用工的需求状况。通过实地走访、发放填写调查表等方式,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基本情况、招用人数、职业工种、岗位要求、劳动报酬等方面信息,特别是协助县内工业园区、中小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及时准确发布用工信息。比如,2018年11月,石门镇楼房河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了解到双桃园种养合作社有核桃、油用牡丹种植用工需求,双方签订了协议,12月将首批60名贫困劳动力输送到合作社务工,人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三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精准对接供需信息。公司联络员定期入户宣讲就业资讯、发放岗位推荐书,公司利用短信、微信向贫困劳动力精准推送劳务用工信息,公司与用工企业联合举办招聘活动,确保每名贫困劳动力至少获得3个以上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全县累计发送岗位信息18万余条,岗位推荐书2.3万余份,举办村级招聘会50场次,达成就业意向7200余人。比如,从贵州毕节嫁到吕河镇险滩村的柳某某,丈夫在外务工,家里有2个多病老人和2个学龄小孩,今年1月份通过招聘会在新社区工厂找到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既分担了家里负担,又能照顾到一家老小,她感到在“家门口”就业很幸福。

  (三)全员派活,创业就业一人不弃。一是就业前技能培训因材施教。依托县级劳务扶贫技能培训中心,整合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根据贫困劳动力体力智力状况,因人因岗个性化、定制化开展创业培训、岗位技能实训、带薪实训、择业观念培训,变无技为有技、普工为技工,促使就业岗位稳定、企业用工满意。开展培训贫困劳动力2.3万人次,惠及2.1万户产业脱贫户。比如,县上与陕西远元集团合作开展“手足修复师订单培训”,已输送贫困劳动力就业 1500余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毛绒玩具厂通过车间练工、师傅带工、以干带训等模式培训1200多人上岗就业,已成为“行家里手”。二是就业中岗位推荐因人而异。按照“有劳就有岗、人岗相适应”原则,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分门别类将劳动力派遣推荐就业增收。对技能型劳动力,优先推荐到待遇优厚大中型企业就业,借助苏陕扶贫协作机遇,通过“定单+定向”培训、校企合作、带薪实训等方式,向江苏、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输送培养建筑、汽修、服务等技能型人才,通过边学边干边挣钱,扩大视野、积累财富、增长本领,锻炼成长为返乡自主创业的“生力军”;对季节(临时)型、顾家型劳动力,按需求的岗位工种、务工地域、工资水平等分类,转移到县内中小企业、农业园区、新社区工厂等就业岗位,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对缺技型劳动力走定向输出的路子,让有劳有智的劳动力领着干、托着干;对老弱病残且需要贴补家用的,就近安排在镇村环卫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比如,以陕西康之宁为代表的县内31家新社区工厂,已吸纳2196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带动710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再比如,今年初,安康苏锦阳公司落户小河镇,需要大量手工工人,小河社区淳厚劳务扶贫公司为其输送了近200名45岁以下的女性劳动力,进行了2个多月带薪实训,工厂如期开业生产。三是就业后保障服务因变制宜。建立“驻村工作队+村干部+联络员+企业+劳动力+流动党员”机制,开展“线上线下”跟踪服务,“线上”通过微信群交流沟通进行人岗在线匹配,与家里的留守儿童、老人进行互动;“线下”通过联络员联企联家,党支部联系流动党员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联系在外村民,动态掌握劳动就业及用工单位用工需求情况,动态更新每名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台账。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协议,实施就业规范前置引导,切实保障劳动力合法权益。全县共聘请26名法律顾问为公司及劳动力提供法律服务。务工人员有什么问题和纠纷,公司就依法协调解决什么问题和纠纷,并第一时点撑腰鼓劲,第一时点解惑答疑,第一时点因事施策。比如,桐木镇松树湾村村民刘某某,今年2月到山西晋城务工,工地因环保问题一直未开工,工头不允许工人返乡或去别处务工,等待近两个月未挣一分钱。刘玉平通过村劳务公司微信群咨询法律顾问后,法律顾问帮助他争取到每天70元误工补偿费和往返交通费。

  三、主要特点

  (一)以公司为载体的就业组织化破解了自发务工中三大难题。多年来群众自发式务工主要存在不平衡、不稳当、不全面三大问题。不平衡是指有的务工能挣到钱,有的务工挣不到钱;不稳当是指无组织的孤军作战,一旦遭遇用工主体欠薪则无力博弈,受伤致残维权难等问题高发;不全面是指没有实现所有劳动力全务工,特别是贫困群众中的弱劳力往往无工可务。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创造性地推行实名制就业服务,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地摸清劳动力基础情况,全心全意为贫困劳动力服务,通过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和帮扶台账,线上线下全程跟踪服务,打通了就业服务到人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盘活了贫困劳动力资源,既解决了传统就业扶贫“底数不清、信息不全、措施不精准、收入难核算”等问题,又减少了自发式务工“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收入不稳定、权益没保障”等矛盾。

  (二)以村级集体经济为支持的增收长效化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搭建了用工主体、贫困劳动力三者之间的“铁三角”稳定就业关系,彻底改变了招工与用工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公司化的外派务工人员新机制,找到了与松散型就业服务体系完全不同的新路径,初步形成了“美豪服务”“手足修复师”“旬阳建工”等劳务品牌。由于就地就业增收与特色产业增收是一体两面,加速配置了劳动力、技术以及返乡资本投入等发展要素,从根本上推动了地方经济提质升级。

  (三)以村支部为引领的公司实体化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的有益探索。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村级劳务扶贫公司负责人,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优势有机结合,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本地项目施工,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职介补贴等收入,有利于农民劳务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双增长”,有利于脱贫攻坚阶段与贫困户劳动力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带动非贫困户劳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均衡发展。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依托城市和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将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精准输送到发达地区带薪锻炼,促进思想观念转变、劳动素质提升,为返乡创业提供“预备役”,为村级班子梯队建设储存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