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宁陕:让新民风吹进千家万户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1日09时21分  
 
“花石村,是宝地,民风淳,生态美;建设好,新农村,本条约,需牢记……”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正是宁陕县花石村村民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村规民约。
  在宁陕,像花石村这般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有很多,这些透着新习惯新民风的口头禅,已经成为宁陕百姓心中的“关键词”,影响着大家的一言一行,而这仅仅是宁陕文明乡风的冰山一角。
  从年初开始,宁陕把新民风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以“党建+新民风”为模式,结合全力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各镇各村定民约、立家规,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活动,大力弘扬诚实厚道、知恩感恩、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好风气,让新民风吹进千家万户。
  党建引领新民风
  “各位村民,我们今天很荣幸地请到县林业局的刘老师给大家传经送宝,在老师上课期间,请大家把手机调成振动,好好听课学习。”
  晚上七点半,七里村党员活动室座无虚席,支部书记唐万春首先强调了上课纪律。不一会儿,县林业局刘老师的“桃树的管理”开讲,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精彩生动的视频,一下就吸引了众多村民。
  前来听课的学生有些特殊:穿着时尚的年轻人,领着孙子的
  老年人,带着孩子的妇女......这是筒车湾镇为七里村农民举办的夜校,是宁陕实现农民夜校镇村全覆盖中众多的一个。主要是通过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开展讲诚信知荣辱,讲孝道知感恩,讲俭朴知节约,讲勤劳知奋进,讲团结知友善“五讲五知”农民教育活动,纠正解决少数群众“等、靠、要”不良思想,以及脱贫底气不足,主观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以及当前农村存在的少数群众不赡养老人、奢侈浪费、好逸恶劳、损人利己等问题。“扶贫先扶志。”这是宁陕工作之重。作为国定贫困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中办定点扶贫县,该县将新民风建设与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按照三级书记抓新民风建设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新民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将新民风建设工作纳入各镇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
  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抓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充分借鉴兄弟县工作经验,确定城关镇、梅子镇、皇冠镇为新民风建设示范镇,八亩村、安坪村、兴隆村等9村为示范村,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发挥表率作用,严格遵守纪律规定,带头摒弃不良习俗,带头倡导清风正气。
  全面开展县直单位结对帮扶、企业结对帮扶、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活动,深入村组开展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宣讲活动,重塑厚道实在、孝老爱亲、节俭简朴、勤奋踏实、宽容礼让的民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活动践行新民风
  “去年我割了300斤蜂糖,这一段时间正是蜂分箱,发展中蜂养殖的最佳时期!”村民刘德顺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对来到家中的领导报喜,因为他知道,自家产业发展问题是这位来自县上的帮扶领导一直关心的。
  大门口,刘德顺的老母亲拉住这位领导的手开始絮叨:现在胃口好、饭量好了,身体也好了,儿子种着3亩承包地,还扩大了养蜂规模,今年收入能过万,听着老人的诉说,帮扶领导高兴地点头,一边不断地叮嘱老人,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要按时吃药,累了就到县城去她那逛逛,像亲戚一样常走动。
  这是发生在距宁陕县城60公里的四亩地镇太山坝村一户普通农户家的一幕,像这样亲如一家的场面在宁陕的山村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今年以来,宁陕全面启动“访民情、暖民心、塑民风”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各镇书记、镇长分别对辖区内50%的村进行调研,各村驻村工作队长、支部书记负责各村具体走访调研工作,注重解疑释惑,回应群众关切,各帮扶干部负责对各户情况进行摸排,广泛收集农民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并根据掌握的群众诉求,建立问题台账,化解群众矛盾,实行贫困帮扶。
  同时,结合脱贫攻坚,大张旗鼓地进行评选、表彰新民风建设、脱贫攻坚涌现出来的先进镇村、单位和个人,激励贫困户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脱贫致富,从而带动更多的家庭科
  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新风尚,营造更加和谐的村风民风。
  大力实施“关爱空巢老人、关爱进城农民工及子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及孤儿、关爱残疾人”工程,零距离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节假日组织青年志愿者、机关党员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和农村病灾户、困难户;常年组织以百姓唱、百姓演、唱百姓、演百姓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老百姓自己的文化平台;坚持开展道德模范、脱贫致富典型和“最美家庭”、“身边好人”、“星级文明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倡树先进典型,重奖道德模范,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新风尚。
  制度规范新民风
  “虽然现在两个妹妹和我闹僵了,但我不后悔。村里有村规民约,红白喜事从俭,我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带头遵守执行!”
  宁陕县金川镇兴隆村农民党员刘正才,不仅违背母亲临终前“做个道场”的遗愿,就连老人的丧事也是简简单单地办了,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与两个妹妹关系紧张,但是村民们都知道,村规民约卸下了绑在群众身上的“人情包袱”,减轻了大家的负担。
  刘正才所说的“村规民约”,是兴隆村组织群众讨论制定的涵盖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等内容的“八要八不要”。
  针对近年来农村婚丧嫁娶出现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等现象,宁陕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环节入手,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各村根据存在的不同陋习,经村“两委”商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初审、村民会议通过、公布执行等程序,
  形成通俗易懂、可行管用的“一村一约”。为此,县上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强村规民约建设的实施方案》,用规矩制度管住有权的,引导有钱的,帮助困难的,实现村民自我教育管理。
  为确保村规民约落到实处,各村利用各类重点工作集会、村民代表会,组织群众推选各村乡贤能人组成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和红白事办理流程,对礼金数额、酒席规模、烟酒档次、操办时间等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并按照相关程序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践行。
  “村规民约没有出台前,人家送你500元,你要回600元,对一些经济困难的户来说负担很大。现在礼金定为50和100元两个标准,真的是减少了很大的积极负担。”
  “原来,在农村每年都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满月酒、乔迁酒、生日酒等习俗,主人家少则摆几桌宴席,多则几十桌宴席,亲戚、朋友、邻居要送份子钱。有的家庭甚至因为彩礼钱、大办丧事掏空多年积蓄,甚至是债台高筑!”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朱润霞说,“‘八要八不要’出台后,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普遍认可,逐渐成为群众的自觉遵循。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有效遏制了婚丧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之风,让脱贫致富的脚步更加轻盈了。”
  道德评议倡树新民风
  梅子镇子午社区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墙壁上,一个“善行义举榜”的超大牌子在社区非常显眼。
  37岁的李莉因连续两年被评为“好媳妇”而上榜,是村民们共同推荐的。在上榜评选活动中,由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评议小组,对于村民推选的“先进”逐户摸底调查,详细记录村内老人的生活状况,从子女对老人的生活保障、陪伴照顾等方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村务公开栏里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杨汉平,四亩地村村民,本人认为自己家庭条件较差,多次向村上反映要当贫困户的强烈愿望。请大家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评议,看他符不符合纳入贫困户条件。”“他已经吃穿‘两不愁’了,还达到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的条件。”“他有个女儿是公职人员,不能纳入贫困户。”在村委会组织召开的贫困人口识别群众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现场对杨汉平进行了评议。最后一致认为,在这次贫困户数据清洗中理应被剔除。
  面对这个结果,杨汉平表示心服口服地接受。
  据了解,群众会常态化是宁陕县四亩地镇开展民风建设推动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在此基础上,该镇各村还开展身边好人、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基本实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全面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脱贫攻坚中信访突出问题。
  如今的宁陕,让群众说自己的事,有理大家评,正慢慢地成为全县各镇村的“法宝”。在群众评议会上,通过“讲、评、劝”,及时沟通调解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了隔阂和心病,避免了误会和矛盾的升级,也形成了群众明白事理、邻里和谐的新风气,大家觉得心气顺了,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