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康扶贫与富硒产业协同发展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30日21时19分  
 
立足大扶贫    培育大产业
着力推动安康生态富硒产业突破发展

——安康扶贫与富硒产业协同发展思考
 
       安康处于南北过渡地带,特殊地理位置和“八山一水一分田”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安康独特市情:一是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21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有9个县列入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二是安康土壤富含硒元素,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带,是中国富硒茶、绞股蓝之乡和优质烟叶、魔芋生产基地。三是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水量有82%流经安康,36.8%直接产自安康,在确保一江清水、提供优质水源方面举足轻重。四是安康市位于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心区,所辖10个县区均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具有秦巴贫困片区的典型性和体表性。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需要通过搬迁安置解决安全居住和生产生活问题,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一、生态富硒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安康独有的市情,使我们一方面要承担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供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又要肩负带领安康人民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历史责任。十八大以来,我们结合市情实际,围绕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走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安康独有的富硒资源、区域交通等优势,力争将安康建成富硒产品生产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示范区。
      生态富硒资源是安康最具特色的资源,生态富硒又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强市产业。当前我市正处于实现突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生态富硒产业发展是适应消费需求、发挥特色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进经济突破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开发利用生态富硒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资源,做强做大富硒食品、饮品、用品等产业,对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我市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扶贫与生态富硒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
      近年来,我市扶贫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富硒产业重点,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等项目,按照内聚资源、外强措施、区域推进、个体带动的思路,一手扶强龙头壮大基地,一手精准到户促进增收,有力促进了全市富硒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多两好”。一是投入多。据统计,我局近三年共投入各类扶持富硒产业发展资金1.9亿元,仅2013、2014年扶持富硒茶产业一项分别达2799万元、2904万元。年平均投入紫阳、平利县中省市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用于茶叶基地及相关产业发展,年平均投入汉滨区用于生态富硒产业的财政资金超过1000万。二是结合好。我局将扶持富硒产业发展与扶持贫困发展产业之间有效结合,将扶持富硒龙头企业发展与扶持贫困户发展富硒产业有效结合,从富硒产田治理到扶持贫困户、龙头企业发展富硒产业,实现“三管齐下”,建立了“龙头+基地+协会+农户”的富硒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富硒产业。三是成效好。目前,已建成生态富硒茶园4.7万亩、改良土壤5.65万亩;扶持生态富硒生猪(乌鸡)生产企业12家;扶持生产生态富硒食用菌(魔芋等)现代农业园区9个,提高蔬菜年产量4500吨;搬迁涉富硒产业农户1000余户,技术培训21万人次。扶持了盘龙、和平、平利女娲等一批生态富硒茶叶产业龙头企业;补助了阳晨牧业、旬阳鑫汇养殖、镇坪洪石乌鸡等一批富硒畜禽企业;壮大了宁陕秦南、汉阴民康公司、汉滨冯大姐等一批生态富硒蔬菜企业;打造了紫阳红椿焕古、平利长安大贵洛河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带、月河川道的生态富硒生猪畜禽产品带、石泉宁陕生态富硒蔬菜瓜果食用菌产业带。可以说,通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对我市生态富硒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是我市在发展生态富硒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一是富硒产品市场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富硒产品五花八门,散、乱、杂,没有几个全省乃至全国都能叫得响的“拳头”品牌。二是在加大富硒产业发展上,部门之间、市县之间的整合力度还要加大,暂未形成合力。三是市、县本级财政资金没有专门用于支持发展生态富硒产业的预算,财政资金投入要提高。四是技术人才引进培育跟不上产业和市场的需求。五是企业合作社在电商营销方面起步较晚。
     三、推进扶贫开发与全市生态富硒产业的措施
     这几年来,安康扶贫在支持生态富硒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推进扶贫开发和生态富硒产业协同发展。为了实现安康生态富硒产业突破发展,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全市生态富硒产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园区化布局、园艺化建设、机械化生产”的模式和构建“重点县+基地镇+专业村+产业园”现代生态富硒产业示范体系的总体思路,结合全市扶贫开发规划、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和我们正在编制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将生态富硒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系统产业扶持的重中之重,纳入重点项目盘子,系统进行规划。按照区域开发、重点推进的原则,逐年度明确连片推进的具体政策、项目、资金帮扶计划。结合生态富硒产业的重点建设工程,从良种繁育及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品牌整合及创建、龙头企业及大户培育、富硒文化及生态旅游、市场及科技服务体系等关键环节,出台详实、可行的扶持规划,逐步实现全市重点县的基地镇、专业村、产业园等各个层面和育苗、基地、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项目的覆盖和资金的扶持。同时,积极将相关规划与省扶贫、农综办、国土厅等项目主管部门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生态富硒产业目进入中、省相关部门的计划盘子,为大力扶持全市生态富硒产业的突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坚持整合扶持。我市扶贫系统承担着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职能,扶持项目包括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等,扶持范围涉及一、二、三产业,扶持对象涵盖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及产业大户等个体经济,对生态富硒产业发展各级、各类、各环节均有扶持项目。我们将全面整合系统内各类项目资金,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环节,系统安排,全面扶持。一是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项目的主体作用。对在生态富硒产业的发展规划区且属已规划的特困村,优先安排整村推进项目,并在产业扶持和基础建设资金中,用于生态富硒产业的发展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量均不得低于60%;对扶贫产业补助项目,60%用于扶持生态富硒产业相关合作社发展;对龙头企业贴息项目,40%用于富硒产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对扶贫资金扶持的现代农业园区项目,60%用于富硒产业园区;对富硒产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各类人才,我们会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专题研究,增设相关专业,改进培训方式,依托“雨露计划”给予培训,培育茶业发展专业型及电商营销人才。二是全力用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的思路,向重点县的基地镇、专业村倾斜,主要用于富硒产业育种(苗)、基地建设用地的配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持项目主要用于扶持富硒产业相关合作社发展,重点扶持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环节;农业综合开发贴息项目主要用于扶持富硒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流通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奋力打好产业发展扶持项目总体战。充分发挥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全面扶持富硒产业发展。移民搬迁不管是迁出、迁入地,凡涉及扶持搬迁发展富硒产业的,只要在富硒产品生产规划的重点区域,80%项目和资金用于扶持发展富硒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凡在富硒产品生产规划重点区域内的,都要把富硒产品生产作为主导产业,争取到村的项目资金60%要用于发展富硒产业。通过全面整合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全力解决富硒产业发展中的投入难题,推动全市茶业产业快速发展。
      三、坚持创新试点。扶持富硒产业发展,任务繁重。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富硒产业扶持办法,大胆创新试点。一是提高实施质量。全力做好富硒产业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评审、编报工作和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服务工作以及项目实施后的后续管理工作,争取更多、更大的富硒产业项目落户安康,提高实施质量,更好地促进富硒产业发展。特别是要全面落实工程类项目的招投标、工程监理、项目法人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增强项目服务富硒产品生产的能力。加强富硒产业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保证项目资金用于富硒产品生产,发挥实效。二是实施重点突破。富硒产业扶持量大,但项目资金少。我们采取区域板块推进、集中项目、连片扶持、连续扶持、重点突破的办法,突出重点区域、关键层面、主要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力争扶持一块、扶成一块,提高工作效益。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改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方法,改革扶持办法,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富硒产业快速发展。变被动项目申报、评审为主动、全面服务,按照富硒产业规划主动深入富硒产品生产基地镇、重点村和相关合作社、园区、龙头企业、大户了解生产情况,介绍扶贫项目,送项目到基地、到企业、到园区、到农户。改进项目实施的服务方式,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服务指导、排忧解难和政策咨询,为实施单位提供“保姆式”服务,加快实施进度,提高实施质量,充分发挥服务于茶业产业的职能。
     发展富硒产业,富民强市,责任重大。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富硒产业主管部门,立足大扶贫,培育大产业,建基地,强龙头,创品牌,争市场,全力扶持富硒产业突破发展,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富硒产品产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