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村路纵横长万里 山乡巨变美三秦 ——陕西“四好农村路”织就乡村振兴“幸福网”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9日15时15分  
 

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近10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7万公里,等级公路比例达93.4%……十年来,一条条农村公路在三秦大地上织经绣纬,穿越连绵秦岭、跨过滔滔渭水、跃上黄土高原,绘就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壮美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交通运输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目标,聚焦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正如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主要领导所言,坚持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强交通运输支撑保障。

建设精准发力 15.7万公里农村公路激发乡村活力

陕西,北靠黄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岭,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重要发祥地。巍峨大气的地貌地势塑造了老陕质朴宏阔开放的性格,也昭示着对便利交通的需求与渴望。

“车开到果园跟前,外地客商可以和果农直接谈价钱。”在延安市延川县乾坤湾镇寺罗村,第一书记冯文靖介绍,现在通了硬化路,连接了全镇各村,打通了村民与外面的联系。以前每年全村农产品加到一起还卖不到10万元,现在一年的销售额就近80万元,道路帮助寺罗村如期实现了脱贫。

沿着“四好农村公路”,我们不仅能看到苹果飘香果农欢,还可以见到一座座曾经的“空心村”,因为道路再次“活”了过来。

就在几年前,因为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差,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南堡寨村的村民们陆续搬走,村庄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为破解区域内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长安区实施唐村产业园区道路及供水、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全长4.47公里的唐村产业路,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空心村”重新焕发活力,带动区域内3万多名农村群众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因路而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这些只是陕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缩略图”。十年来,陕西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近10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7万公里,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重点乡镇基本通二级公路,农村地区公路通畅水平大幅提升。

养护智慧创新 建养一体持续发力

路沿产业而建,产业依路而兴。随着沿路产业的逐步扩大,尝到致富甜头的群众对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村民对路的要求是通畅,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则不同,村民关心的是,道路能否持续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率先建成集道路养护、无人治超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公路管理信息平台;全县农村公路全部纳入保险范围……曾经“出门难、难出门”的山区贫困县安康市石泉县已经变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在公路沿线,特色种植养殖、生产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客货运输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每一条农村公路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扫一扫二维码,道路桥梁信息、维修记录、路产路权全都有……渭南市建成以公路段监测、路面病害整治、工程数据预报等业务板块为一体的智慧养护系统,管理人员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养护人员当前位置和最新路况视频,合理调配人员,提高养管工作效率。

提高农村公路服务质量水平,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十年来,陕西立足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加快完善安防设施,累计实施安防工程7.2万公里、危旧桥梁改造工程11.8万延米,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活不重,特别好!”宝鸡市陇县天成镇马曲村村民闫战海对自己公路管护员的工作很满意。为了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养护质量,陕西各地市整合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和扶贫等资金,提高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积极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路域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十年来,陕西不断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和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到2021年年底,全省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增加到78.8%,基本实现“有路必养”。

客运协调发展 通村公交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路修好了,公交也通了,路费也就3块钱,我经常傍晚坐车到女儿家,住一晚再回来,可方便了。”近日,在铜川市宜君县彭镇湫沟村,55岁的王玲拎着一袋子自家种的蔬菜在路边等车。不到10分钟,她就坐上了宜君到偏桥的公交车,前往县城女儿家。

“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班车通到家门口,上学看病不用愁”……近年来,陕西农村客运事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全省具备条件建制村100%通客车,一个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纵横交错的农村客运网络逐步形成。

“有了农村客运招呼站,我们等车再也不用日晒雨淋了,又方便又安全。”说起家门口公路的变化,韩城市芝阳镇弋家塬村的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越织越密的农村公路网上,优质便捷的农村客运服务彰显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建立可持续运行机制,是推动农村客运由“开得通、走得了”向“留得住、通得好”转变的关键。十年来,陕西交通持续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建成一批乡镇等级站及建制村招呼站点,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通邮政,农村地区基本实现“行有所乘、物畅其流”。

下一步,陕西将继续加快构建便民惠民的农村运输服务网络,引导各地有序推进城乡公交线路向城区周边重点镇村延伸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升城乡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农村客运站点,拓展客运站点、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推动运邮融合、电商物流、客货同网、货运班线等多种形式农村物流发展,鼓励各类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和资源共享,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农村运输服务发展模式。

政策因地制宜 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县65个

农村公路的大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相继印发《陕西省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深化示范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陕西省巩固拓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夯实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农村公路质量监管责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构建起陕西农村公路政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清晰描绘了全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改革纵深推进,发展动力更足。十年来,陕西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因地制宜,相继出台改革实施方案,让当地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管养水平、服务能力、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西安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注重与农业布局、产业布局等规划对接,与城市群发展、小城镇建设等规划通盘考虑、整体推进;提出“一村一主题、一街一特色、一路一风景”思路,将路域环境治理纳入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宝鸡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同安排同考核,建立“1+10”管护机制,拓展管护领域,将通村公路、农村电力设施、环卫设施等公益性资产全部纳入管护范围,明确管护任务、工作标准和保障措施,实现了全覆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

咸阳市各县市区结合区域实际出台相应的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及“路长制”实施方案,共设置县乡村三级路长2017 人,各县市区三级“路长制”公示牌均已设立到位,进一步夯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责任,有力促进了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项项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一个个开拓性的改革试点,让全省农村公路在高质量的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十年来,陕西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3个、示范县62个,其中国家级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2个、示范县15个。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未来,陕西将不断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加快交通强省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保障。到2025年,争取全省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5%、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90%。(梁熙明 陈思皓)

鄠邑区:电商快递激活特色产业

近年来,鄠邑区紧盯“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创建目标,逐项对标,高点谋划,全区建成投运客货邮综合服务站5个,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8条,运行客货邮配送车辆12台,日发送邮件包裹1300余件,融合村级自提服务点118个。2020年,鄠邑区“特色产业+电商快递”入选国家首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鄠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客货邮融合样板县”创建工作,加大扶持,用足政策。交通、邮政等部门牵头,户县运输公司、崇信农村物流公司、四通一达快递公司等企业参与的区级客货邮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创建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积极推进各项工作。鄠邑区坚持客货邮融合发展系统观点,注重整体效应,实现了客货邮建设分拨中心“三统一”。一是基本功能统一,统筹交通运输、仓储保管、分拣配送、信息咨询服务等功能和设施,有效整合交通、运力优势资源,实现了客货邮集中储运及中转和配送。二是网络体系统一,按照业务发展需要,邮政鄠邑分公司、崇信农村物流公司建成投运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实现配送信息共享,形成了以区级客货邮综合服务中心为原点,辐射全区11个街办、118个村级点的网络体系。三是形象标识统一,在运输车辆箱体、货物包装、道路节点设立一致标识,不断提升对外形象和影响力。

同时,创新融合,助力发展。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客货邮项目建设,依托通村客运线路公交车辆代送已经安检的物流、快递件,提供集中配送服务。另一方面,围绕推动农村客货邮共享站场运力资源,共建运输服务网络,区级综合服务中心对干线运输线路、镇级服务站及村级服务网点进行深度融合,降本增效、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网点的存活率,客货邮项目的有序运营让农村物流运输发展更有温度、农民幸福生活更有质感。项目实施以来,为运输企业降低干线运营成本10%左右, 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深度广度不断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涝峪山区线路为例,汽车客运南站在太平、纸坊扶贫客运专线提供邮件运输外包服务,将党报党刊、邮件代运至邮政代办网点,投递频次由之前的一周3次提升到一周5次,邮件运输时间节省4小时,投递时限提升约5小时,单趟节省物流干线运输费用100元。此外邮政公司充分扩充涝峪邮政代办所业务功能,在正常办理邮政包裹收寄、邮件查询等功能上,增加农产品展示及代购代销、代投民营快递包裹、代缴水电费等业务,满足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太白县:“交邮双+” 助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

“过去收快递要到县城或镇上取,一周就4件到5件,现在一天能收40件到50件,直接送到村委会,我晚上躺床上就可以买东西,不用担心送不到,我们农家土蜂蜜等特产不愁卖不出去了。”距太白县城110公里的黄柏塬镇皂角湾村民朱斌说。

近年来,太白县以打造“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的“双+”模式为抓手,推动农村客货邮共享站场运力资源,共建运输服务网络,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供给服务体系。2021年,被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为宝鸡地区创建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

针对农村物流涉及部门多、涵盖领域广的特点,县财政每年拿出12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通村客运班线持续通行,统筹利用各部门的支持政策,促成快递企业与县客运公司就共同实施客货邮融合达成共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坚持在“融”上出实招,打破邮政快递企业经营壁垒,在全县集中建立快递物流仓储中心及快递物流中转站,整合各快递站点、运力、人员等资源,发挥行业集聚效应,推动形成行业服务标准统一、组织管理规范的共建共享新业态。在“管”上动真格,完善快递物流进村配送、运输管理、投递管理等刚性制度,落实快递物流验视、分拨、装载、揽收、交接等操作流程。全县仓储中心、快递中转站、镇级一体化服务中心、44个村级站点均配套日常管理,量化考核、有偿补贴等激励机制,实现规范化运营。

目前,全县实现了交邮“双”贯通。建成县镇村公路950公里、开通村客运班线12条,将3条公交线路与9条通村班线纳入客货邮融合运输线路,既增加了客运企业收入,又填补了边远村不能及时就近收寄快递的空白,有效将快递终端站点布局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拓展了农村邮件、客运班线以及共同配送、循环配送等路径,实现了邮政快递搭载客运班线进村“当日达”。

推动了交邮“双”融合。依托镇客运站,建设7个镇级客货邮一体化服务中心,辐射全县44个村级站点,全县上下形成了体系完善、运行顺畅、服务便捷的县镇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整合8家快递企业,建成全县统一集中的快递物流仓储分拨中心和快递物流中转站,并着力完善物流快递信息数据统计、物流配送、质量追踪等服务系统;定线定班接驳运输,发挥客运终端动态监控作用,初步形成了快递到县统一指挥分拣、有序搭载班线、及时传达信息、镇村有人接收、收件人一目了然的工作流程体系,实现了物流体系与客运体系的深度融合,保证了快递投送的顺畅,促进了群众便利出行和物流资源高效集约配置。目前,全县日均分拣快递量达1万余件,快递物流实现配送全覆盖,接收零距离。

确保了交邮“双”增效。“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的有效实施,有力保障了快递搭载客运班线直达镇村,农产品搭载班线远销外运,打通了工业品下行和农特产品上行的通道。鹦鸽镇高码头村村民杨巧慧说:“我种植五味子多年了,以前销售运输渠道不畅叫人头痛。现在好了,坐在家里动动鼠标就出单,货物发送有客货邮,省力省时还赚钱。”同时,政府通过落实补贴政策,降低了快递进村的投递成本,增加了客运公司营运收入,盘活了闲置资产,客运企业扭亏为盈。截至2021年底,太白县电子商务交易额4.1亿元,产品销售额4800万余元,带动脱贫户1800户4610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快递收发货量突破360万件。

留坝县:路为媒 美丽生态化为美好生活

“巍巍秦岭山水秀,诗画留坝生态美”,留坝县是生态环境部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1.23%,被誉为天然氧吧。在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留坝县积极探索与特色民宿、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结合,不断拓宽内涵,书写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留坝文章。

近几年,全县共投入资金8.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23.8公里,新建桥梁128座,建设入户道路226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93.04公里。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入户道路硬化率达到95.7%。探索以公路价值转化激活特色民宿发展,民宿产业在县、镇、村同步发展,文旅、农旅、康养模式成效凸显,景区景点、民宿聚落、生态旅游、亲子研学游多点开花,走出一条全面推进富民强县的留坝实践路径。先后建成15家独具特色的中高端民宿,形成精品高端民宿、特色主题民宿和原生乡宿互为支撑的产品体系。

留坝县坚持把县城作为全域旅游大景区和大秦岭“会客厅”来打造,以农村公路为载体,以提升交通设施服务功能为重点,通过彰显山水特色、多元产业融合、强化“运游”衔接,全力打造具有留坝特色的旅游交通体系。“十三五”以来,留坝县建成4条农村公路旅游主题线路和7条旅游公路支线,实现对外与干线路网无缝衔接,对内与重点景区紧密联系,串联全县12个景区景点、1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5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形成集“生态、景观、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畅安绿舒美”旅游千里景观廊道。顺利推进张营路改建工程、高速引线绿道建设,提档升级“最美乡村公路”,描绘旅游交通山水画卷。35公里高江公路获得“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称号, “全域留坝·四季旅游”品牌影响力稳步攀升,五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树立“公路围绕景区转,公交围绕景点跑”的大思路,留坝县把环绕“绿水青山”的公路优势转化为建设“金山银山”的现实生产力,找准“四好农村路”这把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留坝道路。结合“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构建了覆盖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出村难,使农村从“寄包裹”“收包裹”到“产包裹”转变,打通物流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管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公路强基础、服务大提升、环境上档次”的目标,打造生态路、文明路。全县发展形成以生态蜂蜜、生态土鸡、生态土猪、生态香菇为代表的“短线”产业,以林下中药材种植、板栗林、橡子林为代表的“中线”产业,和以全域旅游为代表的“长线”产业,构成“四养一林一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唤醒丰富的“沉睡”资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石泉县:城乡一体化 出行便捷化

石泉县是陕西省第一批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县,2021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233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2.8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客车;对客货融合、多站合一、共同配送等进行了有力探索,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实现了100%行政村通邮,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日常出行及物资运输,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石泉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了《石泉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方案》,并全力落实相关资金支持农村公路建养管运,2021年以来,先后配套公路建设、公路养护、客货运输补贴等资金2000余万元。同时,县财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优先保障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中的短板弱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通过补齐服务质量不优、站点经营困难、养护人员不足等短板,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公交化改造,公交延伸等,不断扩大建制村通班车、通公交服务范围。同时,充分利用人社部门公益性岗位,每年吸纳600余名低收入农户参与村组公路养护、村级物流节点服务,有效充实了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队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组管护质量低、村级点经营难等问题。

农村公路养管水平稳步提升。依托原有“路长制”基础,石泉县结合镇村基础设施管护,加快推进养护专群结合(即专业承包养护与受益群众养护相结合),不断强化镇村路长考核,夯实县镇村三级养管责任。积极协调各镇和县人社部门整合公益性岗位资源,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管护人员一岗多责,形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三同”养管模式(即同管理、同养护、同考核)。完善智慧系统运用。在原综合交通智慧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成了智慧养护、治超、海事、执法、运管为一体的微信平台,将全县县乡道路、客运站场以及客运纳入动态监管,实现与应急管理、道路状况、地质灾害等信息共享,同步正在开发无人机检测路况功能,将为水毁抢修、灾害治理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客货邮融合持续深入推进。交通、经贸、供销、烟草等部门合力推进镇村物流节点建设,现已完成107个村级服务点改造提升,配齐了快递收发、电脑、货架等设备,保障各物流节点规范化营运。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智慧运管APP实现的客运车辆运行状态查询、快递物流信息全程跟踪、旅游购票约车便民服务等功能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县域内公交站台信息化改造,最终实现公交运行线路实时掌握、到站时间提前预知,目前该方案已通过评审,正在做施工前准备工作,项目完成后,将极大地方便城乡群众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