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刘子龙

来源: 安康先锋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31日15时58分  
 

躬身战贫三十载  一心赤诚为人民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刘子龙先进事迹



刘子龙,男,汉族,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省委党校研究生,现任安康市乡村振兴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县级)职务。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因在扶贫岗位上表现优秀而提拔转岗,又因扶贫事业需要而临急受命,“两出三进”扶贫系统,奋战扶贫一线31年,全程参与和见证了安康消灭绝对贫困、实现安宁康泰的战斗历程,以愚公移山的执着、永不懈怠的劲头、担当奉献的精神、务实苦干的作风,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真情干事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先后被授予“全国扶贫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其他省市县表彰奖励多达50余项。



守初心:拿脚步践行真扶贫、扶真贫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自1987年5月紫阳县扶贫办成立被选调做扶贫工作起,刘子龙的破冰之功一做就是30余年,从风华正茂到华发丛生,从意气风发到老骥伏枥,从基层农技人员到成长为全市脱贫攻坚战的指战员,他始终坚守为民服务初心,用真情做真功,以脱贫解困实效温暖民心、赢得称赞。

出生于农村、自小被饿惯饿怕了的刘子龙,无比渴望手中的饭碗不再清汤寡水,立志要改变农村贫穷面貌,农校毕业后就在乡镇一线当了农业技术员,为粮食增产解决温饱贡献力量。1987年选入扶贫战线后,在亲身经历党的好政策给贫困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中,更加坚定了做好扶贫工作的信念。

“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求,解决好扶贫工作中的一切问题,必须在基层找方法觅举措。”这是刘子龙常挂在嘴边的话。一直以来,他把基层当作自己的办公室,每年大半的工作时间都在镇村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进村入户一直走到山的尽头,到最贫的村,访最穷的人,看最真实的情况,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特别是脱贫攻坚决战的近几年,平均每年调研镇办70多个、贫困村100个以上,每年为基层干部群众解决实际难题100多件。30多年来,全市138个镇办、1382个村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印下了他的足迹。

中省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出台的每一条政策,他都要潜心研究、认真领会、准确把握,铭记于心、落实于行。懂政策天线,知民生实情,使他成为安康扶贫工作任务落实的担纲主攻手,主持编制了“十五”以来安康市扶贫脱贫10个规划,牵头制定了31个扶贫开发工作方案、23个政策实施办法、18个指导性文件,为安康构建了上联中省政策天线、下接民生地气的扶贫工作政策体系。组织起草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十条意见》,指导编制了4个深度贫困县区和168个深度贫困村县级脱贫攻坚规划和村级实施方案,指导深度贫困县区和深度贫困村建立工作落实推进机制,为破解全市深度贫困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既知下情,更敢讲真话、下硬茬。他对发现的问题敢于直面、从不避讳和留情面,曾在外界认为扶贫开发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在全市10个县区选择了10个最贫困的村和1个贫困片区,组织拍摄《扶贫开发任重道远》纪实专题片,在市县两级会议上播放,引起各级重视,开启了建设特困村的先河。他力主把各级主要领导和有实力的部门帮扶的村选在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方,用最佳资源配置获取最大扶贫效果,安康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多年省考获“优秀”“好”等次、实现“全省一流、全国上游”。


善攻坚:关键时刻敢顶上前、冲一线

工作阅历丰富,精通扶贫业务,敢于较真碰硬,刘子龙被干部群众誉为破解扶贫“疑难杂症”的业内“老把式”。多年来,哪些地方有“钉子”、有“堡垒”,哪项工作“卡了壳”“掉了链”,他就会被派往哪、出现在哪,始终在关键时候顶在关键处。

1995年底,紫阳县争取秦巴世行扶贫贷款项目工作滞后,时任区公所区长的他临危受命,被组织调回扶贫系统担任扶贫办副主任兼世行办主任,利用4个月时间一举扭转工作滞后局面。1996年4月,紫阳世行贷款项目申报工作被确定为“紫阳模式”在各项目县推广。

2011年,安康作为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策源地,搬迁任务量大面广,又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他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勤调研、深谋划,主抓探索出6个结合、6种安置方式、6个工作机制、3级示范体系的“6663”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模式,被省政府肯定推广。

2017年脱贫攻坚决战冲锋打响后,他被提拔担任市人大建环工委主任仅4个月,又被组织调回扶贫系统。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毅然冲在前、干在先,协助市上领导优化机构设置、调配充实力量、完善运行机制,较短时间内搭建起了符合战时需要的“四梁八柱”。    

2019年,深度贫困且贫困人口全省第一的汉滨区,整区脱贫摘帽风险大。他与区上同志一道,深入该区7个行业部门28个镇办116个村走访调研,找症结、理思路、解难题、调政策、抓培训、聚合力,逐项破解难点焦点问题,使汉滨区顺利同步摘帽。

2020年,为确保圆满实现脱贫攻坚收关,他组织全面开展“对标补短”,有力消除帮扶措施政策空白点和漏点。在普查期间,带领干部熬夜奋战60余天,定方案、抓培训、建台账,全市脱贫攻坚普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30多年来,他啃下的“硬骨头”不胜枚举。


勇创新:常在实践中抓示范、育典型

坚持把求实效、求真效作为工作信条,勇于因地制宜推动基层试点示范中育典型、创新路,先后探索开展各类试点32个,多个试点经验被中省肯定推广。

为解决扶贫信息一体化中的数据互通对接问题,他指导白河开展试点,探索出县镇分级统筹抓推进、镇村信息采集保源头、部门相互协助共提升、信息中心监测促共享的“九步五环”工作法,被全省推广。在推进教育扶贫中,通过试点创新实施国民教育、贫困助学、技能就业、拓展提升四大工程,资助贫困学生75.88万人次, 8万余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组织开展金融扶贫试点,确立了8种信贷产品、6种信贷服务、5项金融机制的推进“865”金融扶贫工程,使安康被列为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在扩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建设上,通过组织试点,确立了“全域覆盖、适当突破、会员主体、专业介入”的办法,推动利用专项资金、闲散资金、滞留资金和回收资金拓展协会资金来源。

2021年初,针对巩固衔接工作需要,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数据”“互联网+”,探索研发安康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数据平台,采集完成全市76.7万户252.6万人农村人口和村、镇、县、相关部门各类信息数据,让安康成为全省首个将全市农村人口纳入信息系统进行全覆盖监测的地市。

初心不易,坚守更难。30余年砥砺奋进扶贫路,为人民华发丛生终不悔,而今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践行初心。